浏览数量:26 作者:南京市栖霞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6-06 来源:本站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立足“慧善科研”校本教科研品牌,以校区教科研培训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第四期“慧心共读”活动。通过常态化、深层次的阅读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将阅读内化为职业习惯,外化为教育智慧,五月共有6位教师参与了“慧心共读”活动。
共读现场
尧化门街分校金文轩老师分享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金老师带领老师们剖析了书中关于教育、家庭与自我救赎的复杂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将这种突破困境、追寻自我的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力量。金老师的分享引导着台下教师围绕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鼓励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展开思考,凝练书中的智慧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策略。
前塘路分校黄颖老师分享了《非暴力沟通》一书。黄老师细致梳理了书中关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沟通模式,结合日常师生互动与家校沟通中的真实案例,探讨了如何避免语言伤害,建立更具理解与尊重的对话氛围。黄老师的分享引导着台下教师围绕如何在课堂上倾听学生心声、化解潜在冲突展开思考,探索将非暴力沟通的技巧融入教学互动的实践路径。同时,大家也开始反思如何将这种沟通智慧应用于与家长的交流中,以期构建更温暖、更高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的环境。
尧和路分校杨惠娟老师分享了《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一书。杨老师结合书中观点,深入剖析了当下课堂中可能存在的几种“思维陷阱”,比如过度追求标准答案、提问方式单一、缺乏深度探究的时间等等。杨老师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片段,引导老师们一起诊断:在看似热闹的讨论背后,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被激活?分享过程中,不时能听到老师们点头、沉思,甚至低声交流自己的尝试与反思。杨老师的分享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却可能扼杀思考的细节,也引发了关于如何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真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广泛讨论。
尧化门街分校端木家慧老师分享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端木老师形容这本书更像是贴近生活的心理疗愈读物,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来访者故事,那些看似平凡却暗流涌动的人生困境,让她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脆弱和挣扎,也都有渴望被理解、被看见的需求,由此她联想到了学生的成长需求。端木老师最后总结道:通过阅读,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学生,让教育之路走得更温暖,也更坚实。
前塘路分校赵凤玲老师分享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赵老师的分享聚焦于书中吴正宪老师关于“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的几条核心建议,特别是关于“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部分。她结合自己多年执教低年级数学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课堂上是如何尝试运用书中的策略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赵老师时而引用书中的原话,时而展示学生的课堂反馈,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读书分享,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温暖的实践交流。
尧和路分校张雨柔老师分享了《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一书。张老师着重描述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力的教育氛围,台下的教师们被书中“把教室还给孩子,让他们成为空间的主人”的理念所打动。张老师谈到信息教室里孩子们主动承担信息设备的保护和环境卫生的维护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与创造力,以及这种“生长”带来的惊喜。张老师的分享充满了感性色彩,她强调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能让他们快乐成长的“家”。
从塔拉·韦斯特弗穿越山峦的坚韧,到吴正宪老师点亮数学课堂的智慧;从洛莉·戈特利布坦诚的疗愈之旅,到对真我理解的深刻洞察;从金文轩老师鼓励式育人的实践,到张雨柔老师营造责任制生长空间的探索。短短几场分享,老师们带领我们穿越了不同的知识领域与生命体验,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教育实践的回溯与展望。“慧心共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展示了老师们丰富的阅读视野和深刻的思考,更让我们看到,阅读正如何滋养着他们的教育情怀,激发着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不断探索、创新与成长的动力。
撰稿:王 珊
摄影:各校区
编辑:凌丽琴
一审:王 珊
二审:周 浩
三审:李巧玲